您的位置:主页 > 科技学术正文

乡镇和村落快递业的服务评价较多人表示还是不方便

来源:未知 2023-10-17 16:30
  10月1日傍晚時分,家住貴州省遵義市山盆鎮高雄村的毛武鳳在某電商平臺上下單了真空緊縮袋商品。10月4日16時左右,她收到了鎮上郵政局快遞員的取件電話,這讓她一時憂愁,腦海中快速「草擬」了三個取件計劃:其一,聯系村裏跑車師傅,花費30元將其由高雄村送往駕車20分鐘之外的丁村,再花費5元費用、 乘坐30分鐘的班車前往鎮上自行取件;其二,聯系村委會快遞代取點的擔任人,托她來日幫忙取件,之後自己再到代取點收取;第三,繼續等候2~3天,待郵政快遞小哥將包裹從鎮上帶到村子的代取點後再自行取件。考慮到時刻、車費等本錢,毛武鳳立馬排除了計劃一,隨後聯系了村委會代取點的人員,卻得到「不確定第二天是否去鎮上」的反饋。無奈之下,她挑選了計劃三,10月7日晚上,包裹「抵達」村子代收點。由於沒有交通工具,她於第二天的中午步行20分鐘後終於取到了包裹。
  
  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在今年9月29日~10月6日的中秋國慶長假期間,全國郵政職業攬收快遞與包裹25.75億件(不包括郵政集團包裹事務),日均攬收量與2019年國慶長假相比增加122.6%;投遞快遞與包裹25.72億件(不包括郵政集團包裹事務),日均投遞量與2019年國慶長假相比增加133.9%。
  
  在海量快遞包裹中,其間一部分正逐漸走入大山深處的偏僻村莊地區,改變著那裏人們的生活方式。
  
  01 快遞員配送本錢高 代取點需求另付費雖然有方針「春風」借勢,但在偏僻地區,寄取快遞關於多數老大眾來說,仍是一件比較麻煩的工作。談及對鄉鎮和村落快遞業的服務評價,較多人表明「仍是不方便」。
  
  在毛武鳳所在的山盆鎮,郵政包裹並不是每天都會進村,快遞員根本上隔2—3天才會進村送貨,一切的包裹只送到村裏的代取點,包裹「到位」後,購買者自行挑選時刻取貨。「由於距離較遠,所花費的本錢確實比較高,每次送貨進村的數量不到30個。」山盆鎮郵政局的快遞員鄭業(化名)告知《IT時報》記者,他每次騎摩托車到高雄村送包裹所花費的時刻是單程40分鐘,每個包裹只能掙到3毛到5毛錢,月收入不足3000元。「油錢都掙不回來。」他無奈地表明。
  
  關於鎮上的郵政快遞員來說,他們的配送任務較重,3人擔任不同的村子,每人跟進4~5個村,另外1人則擔任鎮上的「送貨上門」。郵政包裹由工作人員送貨到村,而鎮上的中通、圓通、韻達、京東、順豐、極兔等快遞則由不同村子的「中心人」進行代領。
  
  以高雄村為例,在村委會鄰近開商鋪的魯曉琴(化名)從2020年開始在店內開設代取點,代取事務剛開始,她每天都在村群裏發布前往鎮上的時刻,並附加一句「有快遞的請私發取單號」。將快遞取回來後,鄉民自行收取,不過每個人需求依據包裹的巨細支付2~5元不等的代取費。「剛開始有人會表明反對,覺得都是同村的還要另收費。但多數人仍是會了解,開車油費也需求一點開銷。」魯曉琴說,平日裏以載人去鎮上、市裏為主,取快遞僅僅「趁便的」。
  
  村子的住戶分布廣,關於有交通工具的鄉民來說,到村委會取快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工作,關於只能步行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來說,也是件麻煩的工作。快遞能否像城市的服務一樣也完結「送貨上門」呢?有人表明「在村裏做這個事兒費力不討好」,也有人以為不太現實。
  
  「希望往後在村委會可以另外招聘一個專門的『村配送員』,把包裹送到每個購買者的家中。但待遇問題是最主要的難題,這個還需求村領導和鄉民齊心協力,一起思考解決送快遞難的問題。」剛從鎮郵政局退休不久的袁春輝(化名)分享了他的經歷。
  
  02 方針「春風」頻吹在2014年全國兩會上,「快遞」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陳述,「要深化流轉體製改革,鏟除妨礙全國一致商場的各種關卡,下降流轉本錢,促進物流配送、快遞業和網絡購物開展」。至2023年的全國兩會,「快遞」已是第10次出現在政府工作陳述中,相關陳述每年著重的內容各有側重點,也直接映射動身展現代快遞業的著力點和方向。
  
  相關方針亦不斷湧出。早在2014年,國家郵政局便發動「快遞下鄉」工程,支撐快遞企業在鄉鎮設置更多的經營網點,以讓廣闊農民享受網購服務。6年後,國家郵政局於2020年出臺了《快遞進村三年舉動計劃(2020~2022年)》,自此,「快遞下鄉」工程正式晉級為「快遞進村」工程。「三年舉動計劃」指出,到2022年末,我國村莊快遞服務深度明顯增強,縣、鄉、村快遞物流系統逐漸建立,城鄉之間流轉渠道根本暢通,村莊歸納物流服務供給力度明顯加大,快遞服務「三農」成果更加豐盛,契合條件的建製村根本完結「村村通快遞」。
  
  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共中心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村莊振興重點工作的定見》亦對開展現代村莊快遞服務業作出要求,文件指出,加速完善縣村莊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系統,建造縣域集收集配中心,推進村莊客貨郵交融開展,大力開展一起配送、即時零售等新模式。此外,還有中心財辦等部分印發的《關於推進村莊流轉高質量開展的輔導定見》,國家郵政局與商務部等部分編製的《縣域商業三年舉動計劃(2023—2025年)》等新文件對村莊寄遞物流系統的建造亦作出要求。
  
  據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末,郵政業累計建成990個縣級寄遞公共配送中心、27.8萬個村級快遞服務站點,全國95%的建製村完結快遞服務掩蓋。雖然成效明顯,但「快遞進村」亦存在短板。
  
  「村莊寄遞物流系統建造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開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較為突出,網絡尚不完善、渠道不夠暢通、服務還不到位等狀況客觀存在。」國家郵政局商場監管司副司長邊作棟不久前表明。
  
  03 農產品「走出山」依舊難每年的白露至寒露節氣期間,是高雄村方竹筍生長的時刻,當地大眾稱之為「竹筍季」。經《IT時報》記者了解發現,無論是在交通欠發達時期,仍是在網絡發達的信息社會,售賣這一環節全部由中心代收人完結,而鄉民僅經過郵遞和快遞寄送給少部分的熟人,或者少量想嘗鮮的顧客。
  
  據京東消費及工業開展研究院發布的《2023豐收節——線上農產品消費陳述》,2023年1月至8月農產品上行的發貨區縣出現高倍增加趨勢,貴州、廣西等省的農產品上行銷量比2019年增加超越10倍。全省銷量增加,關於山盆鎮而言,狀況是否達觀呢?
  
  「山盆鎮上的特征產品較少,且表現出季節性,像七、八月的脆李,九、十月的方竹筍,這些農產品在線下能在一守時期內帶來經濟效益,可是線上銷售作用比較差。」袁春輝告知記者,像李子這類生果面臨一定的保質期問題,在物流鏈中,較難保證其不受破損,最後可能會落得一個「兩敗俱傷」的成果——買家不滿意,賣家捉襟見肘。因而,鎮上的多數人仍然挑選「現采現賣」。
  
  農副產品線上「走出去」較難,除了取件麻煩的問題,相比之下,外面的產品「走進來」較為容易。「我還在(郵遞員)崗位的時候,配送過各種物件,乃至還有活物,如兔子等。」袁春輝說道。